2017-03-31

筆記SD3: 心のケア PTSD 應對法

筆記: (心のケア IV) 對心理創傷體驗危機事態 應對法
心理健康 Psychological💟
自己很想知道到底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那網頁*在說甚麼.

以下是試用網上翻譯工具再修訂一下得來的,作為個人學習筆記用,
不擔保正確程度.
(部份節錄精華濃縮)   請多多幫忙指正. 
 
原文 本來主要針對 災後 應如何幫兒童面對.
但基本原則有用可參考.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clarinet/002/003/010/006.htm



第二章  照顧心理健康 IV. 對心理創傷體驗危機事態應對法

IV.1. 對心理創傷(trauma)經歷·危機事態的應對

本章是把第2章-2「對神經緊張狀態的應對」的各方法作為基本的應對法之後,
建議大家應該採納並實行之關懷照顧方法。

IV.1. 1) 🌟 必須「保障安全和放心」
照顧心理創傷體驗和由於危機事態有恐怖感和對神經緊張狀態的人
最優先的事是「保障安全和令當事人放心」。
首先必須確保當事人安全.

考慮照顧心理健康的危機管理,「安全和放心的保障」成為重點。

【確保環境的安全】確保生命安全的避難行動。
【確保身體的安全】身體性的負傷的津貼等醫療的援助。
【確保精神的放心】精神放心,是預防此後心理創傷反應和各種問題的重要援助行為。

 特別,為了確保精神上放心,變得需要如下面一樣的應對。

IV.1.1.1) 🌟安定的行為 和 照顧孩子

  孩子由察覺看大人們的恐慌和混亂的姿態,了解事態有多異常。因此,
大人鎮靜淡定的行為的事,和告訴孩子們壓力來源不是威脅的事, 可使孩子安心。
孩子,需要大人們的鼓勵和支持。

IV.1.1.2. 🌟傳達正確的信息

「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不明白自己可以怎樣做」會令人產生恐慌。

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言詞用表達內容: 說明「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做才好」,
傳達給孩子:「因為大人保護著, 可以放心」。

 在海外的震災等的情況,不能理解當地語言新聞,不安感大增。

正確信息的掌握和傳達很重要。

IV.1.1.3. 🌟 了解當事人的不安感受
 
當事人有不安和恐怖等的感情時,
好好地聽當事人的說話,找出當事人的感受。

去接收去明白當事人的不安感受,
同時向當事人清楚地傳達 :  接收到明白到當事人的不安感受,
「是對異常狀況下的正常反應」, 使之放心。
 
IV.1.2) 🌟 減少生活環境精神壓力來源

震災和恐怖活動事件等的心理創傷體驗不僅是直接影響,
由於災害, 房屋,工作,穩定的日常生活的喪失等的生活環境精神壓力來源,
受災者的生活全般的健康度下降。

同時,因為外傷體驗 增加了 生活環境精神壓力來源,
PTSD心理創傷後遺症 和 精神緊張狀態障礙症 變得容易發病,

降低生活環境精神壓力來源,對於預防上有重大的意義。

同時,生活環境的恢復 與 放心的恢復 相連。

緊接「災」後,確保在「避難所」有提供免費食住等生命生活必須品,
此後的復興過程,工作和住所,對人關係的恢復甦等與心理的穩定 相連。

IV.1.3) 🌟 避開煙酒 和 嗜癖上癮性的 行為

受害者為逃避精神緊張狀態,
飲酒,吸煙,吃得過多,衝動性的購物等的嗜癖性行為會增加。
特別需要注意飲酒行為,有依賴酒精的情況。

IV.1.4) 🌟減低身心的精神緊張

精神緊張狀態反應,心理創傷反應,全都過活動的狀態有交感神經系。
因此,身心的精神緊張使之下降的事,是對恢復的重要的經過。

可是,在受害者裡,也有不想把心理關懷照顧作為必要,
不想接受心理輔導支援協助的心情。
如果身體的關懷照顧比較容易接受,
對心理關懷照顧有反抗感,
從身心的功能恢復,
鬆弛(relaxation)等的身體的關懷照顧 開始就好了。


IV.1.5) 🌟取回自我控制力 / 自主力

   經歷事件衝擊後,  自我控制力自我的應對能力受影響,
影響到本來沒有問題的日常生活的各種各樣的行為(變得不能)。

由於自我控制力的降低; 無力無能感 ﹑恐怖﹑不安﹑精神緊張等的
自我控制的事....

 當事人宜學習管理精神壓力,多去了解關於精神緊張狀態反應和處解方法,
鬆弛(relaxation)等的 自己照顧self care的技巧,使自己提高自我控制力的。

自我控制力下降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從自己能做的事開始,
逐漸自立的責任的行為,恢復自我控制力。

IV.1.6) 🌟注意抑壓自我和過度的自我否定性

有如果有 家族親人﹑重要的人﹑朋友﹑自己的家 等的喪失經歷,
無心情精神,過度的無力感和強烈的罪咎感。

誤信了喪親經歷是自己引起的,進行自傷行為的也有,
失去對將來的希望和活下去的自信的, 考慮自殺的也有。

這時候,請好好地聽當事人的說話,消除過度的自我否定性的思想,
約定不做左思右想想不開的事,需要周圍的人多留心多關懷的事當事人。

IV.1.7) 🌟構築穩定的人際關係

經歷心理創傷,失去對社會和人的信賴感,變成不信人。
迴避膩煩的人際關係,孤獨感變得強。
在房間裡自閉,家人一起不說話等發展為閉居的話,
對社會生活的適應逐漸變得困難。
 
以溫暖的心情 協助 受到心理創傷經歷的人 給援助, 使之不孤立,
表示明白接收到當事人的心情,須使之恢復對人的信賴關係。
 
在困難狀況下的互相幫助, 人的同情心,使之恢復孩子們失去了的信賴感。

IV.1.8) 🌟 重組人生/再整合人生

心理創傷經歷是不快的經歷,
有人會不想想起那事﹑不想表達心事等壓抑自己感受的情況。
可是,把感受收藏在心深處,只會持續心傷。

在能穩定心情的範圍,表現﹑表達該經歷和感受是重要的。
 
同時必須,把那事情再合併到自己的人生的「故事」中。
  
對於此,需要有很親切地了解和接收當事人感受 的人。

喪失了重要的人的悲傷不會消失.
不過,要知那個喪失經歷對對自己的人生來說是有意義的事,
能拿那個經驗作為精神能量 使人生繼續向前地活下去的心情,
可以說是心理健康關懷照顧的最終目標。

發現 人生的目標和希望,可給予超越現在困難狀況的力量。

同時與能信賴的人,或是有相類似同樣經歷的人一起互相支援,
還有,能拿 工作﹑愛好﹑玩樂﹑運動和各種各樣的活動,
將來生活的夢想﹑希望﹑目標﹑信念 作為支持。

(9) 🌟診斷 與 專業的關懷照顧醫治

根據 精神症狀﹑身體症狀,
PTSD清單「IES-R(修訂事情衝擊尺度)」等,
進行診斷,
為症狀強的受害者 實施重點的關懷照顧醫治。

有PTSD 心理創傷後遺症的症狀強的時候,
要早些需要接受專業的關懷照顧醫治。
   

(原本是在2009年3月翻譯放在自己雅虎網誌香港Beta版。
雅虎香港網誌關門前,搬去台灣隨意窩網誌。
2017年補誌於此,方便自己,方便家人。) 




筆記SD2:心のケア PTSD 徵狀檢測

心理健康: 精神壓力 神經緊張之管理 壓力管理 stress-management方面,
自己很想知道 到底 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那網頁在說甚麼.
以下是試用網上翻譯工具再修訂一下得來的, 作為個人學習筆記,
😅不擔保100%翻譯正確. 請多多幫忙指正.
出處: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clarinet/002/003/010/005.htm
(上列原官方網頁是表格格式)

自學筆記 (stress = 精神壓力/神經緊張)
 (濃縮精華重點部份節錄)

第二章 心理健康之照顧

--- III. 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徵狀點算 自我檢測.



令你有精神壓力神經緊張狀態的事情 發生之後 .....

最近1星期,你的狀態.....

0=完全沒有. 1=稍微. 2=中等程度. 3=有一定次數. 4=非常多.

  (自己給分數,  計一計.)

1 .無論怎樣,想起那事的話,便引發那時的心情.
2. 睡眠中醒了.
3. 即使在做另外的事,那件事總在腦海中的.

4. 焦急, 變得生氣/有怒氣的.
5. 想起那事想起時,想辦法氣打算使之安定。 
6. 不想想起,又想起那事.

7. 那事,感到是沒有發生事一樣的心情.
8. 不接近使我想起那事的東西.
9. 那個時候的場面,突然浮現.

10. 神經變得敏感,由於一點事大吃一驚.
11. 像不想那事似的/迴避那事.
12. 關於那事,還有種種的心情, 不過,像不可觸似的.

13. 關於那事的感情,好像麻痺了。
14. 覺得簡直像重現那時那事一樣.
15. 難以入睡.

16. 關於那事,感情很強列激動.
17. 想辦法打算忘記那事
18. 事事不能集中.

19. 想起那事,身體有反應: 微微出汗,變得呼吸困難,作嘔,七上八下.
20. 做關於那事的夢.
21. 感到警戒,變得十分小心.
22. 不說關於那事的.
  
(作成: 
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   《心理創傷的理解和照顧》
引用第240頁
じほう株式會社 2001)
出典:
Weiss,D.S.& Marmar C.R. : 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 In: Wilson,J.P.,Keane,T.M.eds,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TSD,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pp399-411,1997

筆記SD1:心のケアPTSD 心理創傷後壓力症侯群

心理健康: 自己很想知道 到底 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那網頁在說甚麼.
以下是試用網上翻譯工具再修訂一下得來的,
作為個人學習筆記, 不擔保100%正確. 請多多幫忙指正.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clarinet/002/003/010/005.htm
自學筆記  (濃縮精華重點部份節錄) / 自我診斷

第二章 心理健康之照顧 ---
III. PTSD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II.1. 所謂 心理創傷  (Trauma)
 地震和戰爭受害﹑災害﹑事故﹑性的受害等等,
稱 帶來對當事人的生命和存在 強烈衝擊的事情 
為創傷性精神壓力來源,
稱那類體驗為創傷體驗。

創傷性精神壓力 來源,如下
1. 大自然災害
——地震·火災·火山的噴火·颱風·洪水等。
2. 社會的不安
——戰爭·糾紛·恐怖活動事件·暴動等。
3. 關乎生命危機的體驗
——暴力·事故·犯罪·性的受害等。
4. 體驗喪失
——家人親人的死; 朋友的死; 失去重要的東西(家/工作...)等。

由這些的創傷體驗 引起的精神上之轉變便是心理創傷反應。

很多創傷反應是一時性/流逝性,症狀很輕的人也多.
不過,
一部份被稱呼為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創傷後神經緊張障礙) 的精神上的後遺症發病。

即使是同樣的心理創傷性精神壓力來源,
接受方法和應對能力存在個人差別,
並不是遭遇了精神壓力來源的全部的人也產生相同的創傷反應。

 孩子,如果即使是非常危機性的狀況, 如果沒目擊事件,
及或被大人抱有放心感安心感,及或監護人安撫安慰行動,便難成為心理創傷。

    對孩子來說,虐待,犯罪,欺侮等,對人的信賴被損壞的事情,
是極為嚴重的事態,可給其後的人生帶來很大的影響。

 同時,為了生活環境精神壓力來源加入為創傷性精神壓力來源的話,
PTSD的發病的可能性很高,在預防和關懷照顧活動中,
同樣也需要關懷照顧關於生活環境精神壓力來源。
  
III.2. 創傷後的心理的反應

 由心理創傷體驗,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的反應。稱呼這些反應為心理創傷反應.
預防PTSD的事是重要的。心理創傷反應是如下的各種的症狀和變化。

III.2.  1)思想感情的變化:
  • 無法相信事情,不接受現實,不明白事情怎樣發生,
  • 只是茫然,恐怖和不安心情。
  • 丟失了重要的人和東西的喪失感,也被悲嘆沮喪憂鬱感情支配。
  • 責備自己(以為自己引起事件),
  • 產生憤怒和急躁情緒,關於那事的感情變得不受控制,突然流眼淚,
  • 喪失方向感覺,注意力變得散漫,小響動也變得過敏,
  • 不能完全想起那事情,和重複想太多那事情。

III.2.  2)身體的變化:

  • 因恐怖·不安,變成過度的神經緊張狀態,
  • 不能睡,心跳,肌肉的顫抖,頭痛,腹痛,寒氣,噁心,
  • 痙攣,頭暈,發汗,呼吸困難等的症狀呈現。

III.2.  3)行為的變化:

  • 感情的變化對行動出現。憤怒爆炸,鬱悶。
  • 迴避想起事情的地方,閉上充滿。
  • 尋求放心尋求陪睡,變得不能離開母親的事也多。
  • 吃得過多和拒食,也容易發生對藥物毒品和酒精的依賴等。

<孩子 心理創傷體驗 表現/反應>

孩子,因為表現感情的言詞表達能力不足,
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作為身體症狀和行為。

孩子的心理創傷反應症狀和行為如下:

1. 身體症狀
手和腳變得不動。丟失意識。頭痛﹑腹痛等的身體的疼痛,
噁心,頭暈,過度呼吸,遺尿,頻尿,結巴口吃,過敏,食慾不振,吃得過多等。

2. 過度的緊張  持續過度的緊張。
 2.1-不能入睡。
 2.2-細微的響動也吃驚。
 2.3-過度緊張。

3. 再想起那可怕的經歷。
3.1.突然興奮,過度的不安狀態。
3.2.突然人變得如換了似的 / 性格改變。
3.3.突然說出現實沒有的事。
3.4.反覆做惡夢 可怕的夢。
3.5 遊玩和說話時反復想起那事的 (這個事不異常),興奮,變得不安。

4. 感情的麻木/麻痺 (離解狀態)
4.1 表情變得少,發呆。
4.2 不能哭。
4.3 打算避開想起那事。
4.4 失去活潑生氣的現實感。

5. 精神的混亂
  行為和思考 迷糊,變得難區別那事件 事實和非現實的事。

6. 否定喪失和否定經歷
6.1. 親人家人沒死似的行為,拒絕面對現實。
6.2. 聽到死者的聲音。

7. 過度的無力感
7.1.生活全體的活動性顯著地下降。
7.2.嬰兒和幼兒化的情況,變得不吃飯等。
7.3.自信丟失,變得畏縮不前。變得不說話。

8. 就有關事件有強烈罪咎感
8.1. 以為事情的所有事因自己而起, 責備自己的行為,產生過度的罪惡感。
8.2. 打自己的身體,傷害自己 等自傷行為。

9. 激烈的憤怒
揮舞暴力,傷害別人,毀壞東西。

10. 顯著的倒退
使用幼兒語的,如小寶寶似的嬰兒化,任性等。

 孩子,如在不被周圍可信賴關係可支撐孩子的人們/環境,
容易發生問題,需要注意。

也有初期似是沒有問題,時間過去了之後才產生問題。

 有些孩子,即使抱著嚴重的不安,一時表面上仍表現出正常行為。
需要在平靜下來的地方個別確認。

 有些孩子的家人監護人和負責人
有輕化/看輕了孩子感到的神經緊張狀態的傾向。
  
 ~~~~ 請好好地聽孩本人的話,也從周圍的人們收集相關信息。~~~~

3. 心理創傷 反應和心理病

 心理創傷經歷後,身心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

不過,如果外傷體驗的傷害強烈的時候﹑長期化,
又或涉及家人親人的傷亡,財產的損失,離職等的生活環境壓力來源重疊在一起,
會有 心理不適應 和 不適應社會生活 狀態。

III.3.1) 關於PTSD症狀——
PTSD的症狀 看Page 38,
關於PTSD診斷基準參照 看page 40。

III.3.2) 不適應社會生活——
外傷體驗的不能阻止,不安和恐怖,緊張等的事,對自我的信賴感喪失。
同時,也有感到來自別人的援助也無用,周圍的人碰上憤怒等的感情,
拒絕援助的事。家人的傷,房屋的損失,離職等的諸問題,
被生活的重整追,與人交往的富餘沒有了,
感到別人不可能明白自己心境,加深孤立感·孤獨感。

III.3.3)  精神性的病徵——
心理創傷體驗的傷害強烈的時候,
如再和家人傷亡,房屋損失,離職等的生活環境心理壓力來源重疊在一起,
容易產生抑鬱症,不安,恐怖症,心身病等的精神疾病。
同時,變得容易依賴酒精吸煙藥品毒品等。
抑鬱症,睡眠障礙,憂鬱心情,對什麼事也無興趣和不關心,
食慾下降,性慾下降,
成為悲觀的,報應性想法的,以後活著也沒有辦法,左思右想想不開,自殺 。
 
III.3.4) 死別反應——
如果失去了重要的家親人和朋友等,變成心情低落和憂鬱。
絕望,責備自我,打算追隨亡人而去的人也有。

(由深切的悲傷的復甦, 須半年至一年以上,
是對 喪失體驗 的自然反應; 時間可以醫治。)

4. PTSD (Post Trumatic Stress Disorder 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症狀

事後超過一個月也產生符合的症狀的
=PTSD (Post Trumatic Stress Disorder 心理創傷後緊張狀態障礙),

事後不滿一個月也產生符合的症狀的
=ASD (Acute Stress Disorder急性緊張狀態障礙)。

(1) 體驗威脅心理創傷的體驗
自我和別人的生命和存在的危險,面臨/目擊,那時的反應是強烈恐怖無力感和戰慄。

(2) 根據受到了心理創傷的再體驗

心理創傷體驗的時候的記憶的障礙,在那個事情結束了之後,
無關本人的意願 那時的景象和恐怖的感情也重現的症狀。心理創傷的再體驗如下。

~由於當時情景腦海中閃現:
突然襲擊的心理創傷鮮明的再體驗,那時候的感情·身體感覺也重現。
遇到刺激常常勾起心理創傷事件恐怖體驗。
 
~充滿痛苦的惡夢:
夢中心理創傷體驗再現。
是心理創傷體驗本身的夢,是關聯的題目的惡夢。
為了好多次認為了心理創傷體驗和惡夢,迴避那個恐怖和緊張變得不能入睡。

~再次上演:
孩子的情況,有「震災後,玩地震」等以遊玩方式再次上演心理創傷體驗。
這個與表現心情釋放感情的遊玩有差異。
作為成為了心理創傷的記憶的再現的情況,不安和緊張繼續,成為痛苦的體驗。

(3) 如心理創傷事件的再現, 過度神經緊張,
那時的不安,恐怖,緊張重現,交感神經系等成為過度活躍。
為此,對所有響動和刺激過敏不能作出反應了,不安定,不能入睡等,
過度的緊張狀態繼續。這個狀態,被稱作為「過度緊張」。症狀如下:

3.1. 不能入睡。
3.2. 神經過敏,急躁情緒,發怒。
3.3. 不能集中,不鎮靜地做沉著丟失。
3.4. 注意過剩,過度的注意,必要經常害怕。
3.5. 容易感到吃驚,稍微的刺激過敏便作出反應。

(4) 逃避
為了回避再體驗心理創傷的不快的狀態,
對外界的活動和反應下降,產生感情的麻痺。

4.1 變得少表情,在發呆。
4.2 變得不說話,多思想。
4.3 記憶力和集中力降低。對本來愛好和工作的關注下降。
4.4 生活活動降低。吃飯等的基本的活動也有變得不能。


 PTSD的診斷,根據DSM-4診斷基準被診斷。

診斷,首先,確認是不是合乎心理創傷體驗定義。
其次心理創傷的再體驗,過覺醒,迴避和麻痺的症狀是不是合乎定義確認。

事發一個月後也產生症狀被診斷為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事發不滿一個月產生症狀被診斷為 急性神經緊張狀態障礙(ASD)。

區別這個的理由,被說因為對於ASD的時期,自然地康復的可能性高。

緊接事件之後,常常有一時性的正常精神緊張狀態反應,
沒有心情,不眠,不安..... 不過這些並不一定是ASD或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診斷基准

(A 至 F 五大項目類.)

A類: 那個人如有以下的2項A類 經歷:

A1) 死亡 / 實際的像受重傷一樣的:
那個人 一次或數次 體驗/目擊/面臨,
自己或別人的身體的危險/重傷/死亡。
  
A2) 那個人的反應:
強烈恐懼感﹑無力感﹑戰慄。
註: 孩子的情況沒有既定表現 又或有興奮行為。



B類徵狀:
心理創傷性的事情,
以下的1項或以上的B類徵狀, 持續地再體驗。

B1) 事情的反復性&侵入性
由於痛苦的追憶,那個包含心象,思考,或知覺。
 註: 小孩子的情況: 遊玩時反復再表現心理創傷的主題。

B2)關於事情的反復性痛苦的夢。
 註: 孩子的情況: 沒有清楚內容的可怕的夢。

B3) 是像再次發生著心理創傷性的事情一樣地行動,
覺得(包含,同時再體驗那事件之感覺﹑錯覺﹑幻覺﹑和腦海中閃現的小事,
包含覺醒的時候/在反覆沉迷時發生的東西)
   註: 孩子的情況: 心理創傷特別性的再次上演。

B4)如果遇到類似或象徵心理創傷的事情的1個側面的事物產生強烈 心理痛苦。

B5)如果遇到類似或象徵心理創傷的事情的1個側面的事物產生 生理學的反應。



C類徵狀:  以下的3項或以上C類徵狀
(心理創傷以前沒存在) 
心理創傷關聯的刺激的持續的迴避 和全般的反應性的麻目麻痺。

C1) 努力迴避與心理創傷關聯了的思考/感情/對話。
C2) 努力避開使之想起心理創傷的活動/地方/人物的。
C3) 不能回憶心理創傷重要的側面。
C4) 對重要的活動的關心又參加情況顯著的衰退。
C5) 從其他的人孤立,或變得疏遠的感覺。
C6) 感情的範圍的不能有或縮小 (例子:愛的感情。)
C7) 未來縮短了, 不期待感覺 (例子: 工作﹑結婚﹑孩子﹑或正常的一生)。

D類徵狀: 以下的2個或以上D類徵狀。
(心理創傷以前沒存在) 持續性的神經緊張 / 覺醒亢進症狀:

D1) 難入睡 又 易醒.
D2) 易經刺激性又憤怒的爆炸
D3) 難集中精神
D4) 過度的警戒心
D5) 過度的驚愕反應


E類徵狀: 
基準B,C,D的 症狀的障礙 持續期間1個月以上。


F類徵狀: 障礙:
臨床性 顯著的痛苦,
 或 引起在  社交﹑職業又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障礙。



▲如果符合特別指定:
急性: 症狀的持續期間不滿是3個月情況
慢性: 症狀的持續期間是3個月以上的情況

▲符合特別指定:
發病延遲: 症狀的開始神經緊張狀態至少是事後6個月的情況。
 
(高橋三郎 譯 DSM-4精神疾病的診斷·統計手冊 第1版醫學書院1996)

2009 年我譯了放在雅虎香港beta版網誌。網誌關門前搬去台灣隨意窩網誌。
2017再補誌於此。並畸作修補。因為要幫家人。


2017-03-29

parenting vs mobile phone 親子 好文分享 身教 榜樣手提電話

各位為人父母姨舅姑叔伯父外公外婆爺爺嫲嫲, 好文 必看! 出處列於文末。

為什麼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喜歡玩手機?做父母的四個層次你知多少?

溫馨媽媽 2017-03-27

有時候在路上,看到的家長不再是小心謹慎地看著孩子,而更多的是一手牽著孩子,一手專心致志地拿著手機看個不停。

是的,手機。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就是以前我們只是拿來打電話發短信的手機,如今甚至已經替代了孩子的地位,讓更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手機的奴隸,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

●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喜歡玩手機

在現在的都市生活中,
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父母
對手機的熱愛,有甚於對孩子的關注,

很多現代家庭甚至都會出現過這樣的現象,
下班了,一身疲憊的爸爸回到家,
一屁股陷沙發裡開始不停地刷著手機,忙著給甲乙丙丁點贊評論。

而媽媽則更熱衷於將孩子的生活點滴公之於朋友圈,收穫著甲乙丙丁的點贊評論。

反倒是孩子,則成了夫妻二人之間最大的忽略和尷尬。

那麼好奇的你可能會問了,
為什麼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喜歡玩手機?

■首先,很多家長已經失去了學習的原動力。
甚至很多人以為離開了校園之後就可以不用學習了,
所以下班不玩手機不玩電腦不看電視還能做什麼?
這正是
造成 整個家庭 教育低層次 的根源,
💌學習是一個終身進行時的狀態,
學習的海洋更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一個熱愛學習並且善於教育孩子的家長,不僅會時時刻刻向孩子表明,
其對知識有著虔誠和謙虛的態度,
更無疑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其次,很多家長忽視了自身的榜樣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有很多家長則常常忽略了這一點,
認為教孩子是學校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

甚至有很多家長很少考慮,
我將來怎麼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果這個老師的工作你做得不合格,
或者你根本沒有去當這個老師,
這該是你一輩子的遺憾。

相反,如果從一開始你就很重視,

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收穫的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古人云,
上行下效。存乎中,形於外。

檢驗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效,
看看他的父母就能明瞭。

孩子從來是「有樣學樣」,
父母喜歡做甚麼
孩子看到必定會學習效仿,
這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印刻本性。

一對只知貪玩偷懶的父母,
孩子學到的 當然只有 好逸惡勞的惡習;

一對 勤奮踏實上進的父母,
孩子學到的必定是 積極向上的態度。

一個有 遠見有擔當的父母,
一定會在孩子面前 謹言慎行,
時刻注意自己的 言行舉止。

這是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負責,
也是對作為父母的身份的自持和自尊。

■最後,很多家長
沒有將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
很多家長會覺得我是大人你是小孩,
你就應該理所當然的聽我的,
我說什麼就是什麼。
你總能發現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毛病,

👎自己天天看電視玩手機,
卻要孩子認真讀書努力學習;

👎自己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卻要孩子發憤圖強出人頭地;

👎自己把生活經營的一地雞毛一團糟,
卻要孩子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當孩子與生俱來,
就被這樣的不平等的觀念所管制著,
你能指望孩子能「優秀」成什麼樣子?

自己當年不好好努力,
所以寄希望於下一代身上的崛起與反超,
而精神上
嚴苛地要求孩子好好學習
杜絕一切放鬆和娛樂,
在物質上
卻不斷地放縱自己成天捧著手機玩個不停,
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成長
最大的不公平。

而這種畸形教育
從開始就沒有得到最好的起因,
又怎能得到讓人滿意的結果?

這世界上,
最打動人心的愛叫❤「陪伴」👪♡,
而 不是「我在你身邊 你卻在玩手機📱」⚠。

這世界上,
ℹ最事半功倍的教育叫❤「 言傳身教」㊙,
而不是 將你的各種惡習暴露在我眼前。

家長是 身份,更是 職業。

當一個 合格的家長,
需要 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
而 不是放縱放縱再放縱。

一如劉震雲在小說《手機》裡寫到的那樣:

手機,原本是為了方便人的。沒它的時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倒成風箏了。

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風箏,
孩子的啼笑哭鬧
時時刻刻牽動著家長的每一根神經。
而如今,
手機卻讓家長成了被牽扯的風箏,
每一次的提示音和震動聲,
都在無端消耗著家長和孩子共處的時間。

不可否認的是,
手機顯然已經成為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敵人📱。

前段時間,一名12歲的女孩,
給媽媽寫了一封信,
信中控訴媽媽
因為玩手機變得脾氣暴躁,
對弟弟也缺乏關心。

女孩的媽媽把信發在朋友圈裡,
引發不少共鳴。

很多家長會說
大人看手機是為了工作和學習,
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實則不然。

💌📍在孩子最渴望愛、渴望被關注的年紀,
很多家長卻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
而是把工作之餘的
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手機上,
這樣很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

📌一些孩子為什麼說話做事不自信,
就是因為小時候被忽視了。

🎯家長的忽視
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不值得被關注,
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次數多了,
孩子會逐漸變成自卑,
甚至有可能演變成自我厭惡,
甚至叛逆🆘。

👪陪伴,才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禮物。

現在的很多家長似乎都懂得這個道理,
可是做起來卻大打折扣。

成長中,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
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家長工作再忙,
也應擠出時間來

♡❤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引導孩子訴說內心世界和情緒,

♡❤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互動的親子活動,

♡❤讓孩子 真切地 感受到 大人的關愛與信任,

而不是用冰冷的手機屏幕📱
將父母與子女之間樹立起一道屏障。

☆🎯一個負責的家長,
絕對不會整天端著手機而已,
那樣你錯過的可能不僅僅是孩子的童年。

■⚠手機加速情感孤獨化和思維倒退化

手機是一種 加速人的
⚠情感孤獨化 和
⚠ 思維倒退化 的設備。

當我們這一代年輕人
終日與手機為伍的時候,
我們自己都不可避免的發現,
自己和手機相處的時間
比和父母共處的時間還要長,
更要命的是手機的功能太過於強大,
以至於我們小時候
依賴於👪父母的懷抱,
如今卻只能與獨與手機共眠😭⚠。

●🎯♡一個層次高的父母
應當也必定
深知手機存在的利弊關係,
所以他才能 洽當地
處理和引導孩子與手機的關係。

曾經看過一篇德國人
討論家庭教育 與使用手機的文章中,
就講述了這樣一則案例:

我的哥哥在新加坡一家電腦遊戲公司工作,很熟悉IT業。最近他告訴我,

📌☆在美國矽谷的經理的孩子們上的小學,
對手機和電腦的使用 有極其嚴格的規定。

📌他們的父母在蘋果、谷歌、臉書、微軟、雅虎等公司越成功,就 越 警惕 電子產品 對孩子的 愚化作用ℹ。☆

我覺得這個事實很值得回味。

在手機問題上,我成了嚴格的掌權者。

我覺得:

第一,ℹ父母必須儘早干預。

第二,ℹ父母必須制定嚴格的規則,不要破例留情,這會是致命的。

第三,ℹ父母 必須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一個層次高的父母
會清晰理智地分析,
判斷📱手機與孩子之間
應當存在怎樣合理的距離,

就像古時的大禹治水「在疏 不在堵」。

●🏠合理的因勢利導,

●🏠給與孩子更多的選擇和學習的對象,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會比大人小孩一起玩手機的結果更好。

👪☆♡☆父母和孩子之間
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可以去爬山
🎁■鍛煉磨礪孩子的肢體和心志,

可以去觀景
🎁■觀察體會自然的變幻和豐富,

甚至 可以去閱讀📚
🎁■在知識和故事的海洋裡遨遊探險,

這樣共處的效果
遠甚於孩子整天看著大人玩手機。

做父母是難得的一個人生體驗

孩子生下來以後,
父母若因為工作或別的原因,
不去管孩子或把孩子交給別人,
這註定會成為父母一生的遺憾。

人一生當中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為父母,
因為做父母的這種體驗
比其他事情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也更值得我們去嘗試。

一個層次高的父母
除了會給孩子
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和 💝♡人生態度 之外,
更會♡💝讓他們明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必然要做一個掌控自我的人,
唯有如此才能掌控更多的自由和獨立。

我們的父母常常把對孩子負責這句話掛在嘴邊,
可是 連玩手機這種小事都處理和控制不了,
又何以談對孩子負責?

如果你真的想做到對孩子負責,
那麼建議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
關掉手機去 陪陪你的孩子吧,

哪怕是
安靜的看著他,
聽他不明所以的說說話,
等到你老去的那一天你會發現,
你的記憶裡曾有一段如此美妙而溫情的畫面,
而不是只能靠手機去填補記憶裡的空洞和涼薄。

喜歡這篇文章麼? 快分享吧!
---

寶寶的臭脾氣,居然是媽媽懷孕時的這些行為慣的!

不當餵飯媽!媽媽做好這五點,能讓孩子自己坐好吃飯!值得父母一試!

2歲後的孩子真的不能再這樣吃飯了,嚴重影響一生性格!

孩子的好人緣在3歲前就決定了,父母可從7方面科學引導

©2016 愛媽媽.

http://imama.tw/doc199152/1569/page1

(共兩頁)

2017-03-28

Baptised1year受浸一年了,學習神的教導

不經不覺, 原來已是受浸一年了.

感謝 神.

面對社會政治時事和生活的壓力,一個人易迷失苦惱.
幸好, 可以

1- 信靠 神, 時時禱告, 心中可以平安.

2- 星期日到教會更如「叉電」補充能量!

3- 有教會內其他各位教內前輩, 分享以及亙相幫忙禱告

4- 在每星期一兩次/每兩星期/每月的不同活動 和教友一起,
     提升對神的教導神的話的理解 / 分享.

5- 現在有不同的媒體(電視/YouTube影片/刊物/網站/手提電話Apps)
可以很方便地天天和常常 看 神的教導神的話
以及各國前輩的分享指導鼓勵,
又有個人讀《聖經》讀金句的計劃,
甚至有發聲版聖經金句, 也很有用.

不必孤獨作戰.
接受神之後,  神 和大家在一起.

有 信+望+愛 , 生命便會變好.
希望大家也找到.

努力去了解更多.

雖然看了兩本福音(《約翰福音》《馬可福音》)
和 《使徒行傳》,
也在不同場合看了不同書內的不同金句.
但我未開始用由頭至尾方式看《聖經》.

(通常,很勤力的信主多年的信徒, 由頭到尾方式看要用一年.
初信者 宜有教會的曾正式在聖經學院或大學修讀神學+/聖經,
富經驗的神父牧帥修女長老級 人士指導伴讀. 如不明時要問.)


剛開始先看教人宏觀了解《聖經》結構的指南。
宏觀。《God's Big Picture》- Vaughan Roberts.
《聖經》是一本
結集 數十本書
兼 跨越千年時間 的作品:

有歷史﹑人物故事教訓﹑有詩歌寓言﹑律法﹑預言﹑書信...
  
有些 對 《聖經》 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的人,
 一提《聖經》 便憤怒, 拒絕Christianity 廣義的 信基督的 教.
多數 斷章取義
誤會和指責 基督教/《聖經》有很多人性醜惡黑暗的事,
卻未明白看書 要知哪些前因後果,
因為書中是有記載各人犯的錯,
也是有後果和懲罰,
也有之後 神的愛﹑原諒和救贖.
 
願 神 與你同在.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
 尋找,就尋見

 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 


Ask, and it shall be given you;
seek, and ye shall find;
knock, and it shall be opened unto you:

(KJVA) 英王占士 附副經 版

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ESV) 英文標準版

Continue to ask, and God will give to you.
Continue to search, and you will find.
Continue to knock, and the door will open for you
.

(ICB)國際兒童版

1882-1883 四福音粵語版
你哋求就必俾你, 搵就必遇着, 打門就必開過你.
https://bible.fhl.net/new/ob.php?book=133&chineses=40&chap=7&sec=7&submit1=%E6%9F%A5%E8%A9%A2

 
1885 年楊格非 文言文版
求則賜爾, 尋則遇之,扣門則為爾開之.

 https://bible.fhl.net/new/ob.php?book=190&chineses=40&chap=7&sec=7


19世紀初不同版本
https://bible.fhl.net/new/ob.php?book=all&chineses=40&chap=7&sec=7&submit1=%E6%9F%A5%E8%A9%A2

https://bible.fhl.net/new/ob.php?book=all&chineses=40&chap=7&sec=7&submit1=%E6%9F%A5%E8%A9%A2

 

 網上資源:


BIBLE.COM    YOU VERSION (多種語言)
有數百個不同語言版本的網上《聖經》:
https://www.bible.com/en-GB/bible/139/JHN.INTRO1.RCUV
手提電話版APPS 功能更強:
調校設定後可選一句經文,
同時比較不同版本 (包括不同語言版本).
加筆記,加色標示,與友分享,閱讀計劃...

Bible Study Tools 聖經學習工具 (四十多個主要英文版)
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matthew/7-7-compare.html

Bible Hub 聖經總匯 (多種語言)
http://biblehub.com/multi/matthew/7-7.htm

信望愛 珍本聖經查詢系統 
古本/典藏,有廣東話﹑客家話上海話及不同方言/語言

初版/舊版:
https://bible.fhl.net/new/ob_old.html
新版測試版:
https://bible.fhl.net/ob/


信望愛聖經工具 
https://bible.fhl.net/NUI/

信望愛 這個版本可以用表格方式 比較 一章。
https://bible.fhl.net/new/read.php?VERSION1=unv&VERSION2=ncv&VERSION3=csb&VERSION30=rcuv&VERSION5=recover&VERSION4=tcv&VERSION28=cnet&VERSION6=wlunv&VERSION8=nt1864&VERSION29=mor1823&VERSION9=cbol&VERSION10=kjv&VERSION12=web&VERSION16=interubs4&strongflag=0&TABFLAG=1&chineses=%E5%A4%AA&chap=7&submit1=%E9%96%B1%E8%AE%80

2017-03-10

如何令過度活躍/多動症兒童平靜 help calm hyper active kids

(在網上WikiHow看到而把它翻譯給有大家)

如何平靜
 過度活躍兒童/多動症兒童

💛可嘗試五種方法:
平靜環境安排活動規範生活作息習慣﹑改變飲食使用自然療法.

過度活躍的兒童可能會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坐下或一般過度興奮。

多動/活躍過度的孩子並不一定是意味他們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障礙」(ADHD),
但他們可能有某些傾向難以保持注意力。多動症的西藥常被濫用[1]。
相反,飲食變化﹑習慣和平靜的活動可幫助平靜過度活躍的孩子。

方法1 :: 💙 創建平靜環境

* CE 1: 💙創建一個平靜的兒童專用空間。專用一個房間/角落/其他小空間,一個空間孩子可以自己坐。把枕頭,毛絨玩具,書籍或其他舒適的物品放在這個空間。(這不是一個因犯錯罰面壁思過的監獄空間。) 相反,它是一個他們感到安全,可以有機會放鬆的空間。[2]
  
* CE 2: 💙聽平和的音樂🎼🎵🎶。如果你在你的家裡播放音樂,選擇更多的舒緩音樂,如 古典音樂 classical music 或鬆弛冥想的音樂relaxation music/ music for meditation,而不是鼓動興奮性質的流行音樂或硬搖滾。太多的噪音可能會觸發一些孩子變得過度活躍,消除或改變噪音的類型可以幫助平靜孩子。
  
* CE 3:💙勁減看螢光幕時間。過多暴露於電視﹑視頻遊戲﹑電腦和手機 可能會觸發多動症。這些設備通常具有快速移動的圖像,明亮的顏色 和 與平靜相反的大聲。限制或完全消除看螢光幕時間。[3]

* CE 4:💙提供小按摩。特別是過度活躍的兒童對觸摸和感情反應良好。給孩子在他們的背部,腳或手上的一點按摩,幫助他們冷靜下來。身體接觸和感情可以刺激內啡肽,這可以是非常平靜和療癒性的。

* CE 5:💙以平靜的聲音說話。不要大聲喊叫或大聲說話,對孩子平靜地說話, 減低你的音量, 他們可能需要停止他們在做的事才聽到你,這可以幫助打斷他們的多動症行為。
  
* CE 6: 💙 在特定情況下帶您孩子離開。如果周圍有太多的人,特別是其他嘈雜或喧鬧的孩子,這可能會觸發孩子的多動症。帶你的孩子離開那種情況,給他們一些平靜的時間空間,孩子自己或只是與你兩人。

方法2:💟安排活動


* A1: 💟幫孩子消耗體能。通過一起散步﹑騎自行車或去公園去做運動幫助孩子。孩子所有積累的能量需要一個出口,這可能是一個活躍過度的孩子的情況。獲得新鮮空氣和風景的變化可真正有用的重新定向。  找一些孩子喜歡做的運動。但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不喜歡的運動,因為這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多動症和缺乏焦點。
  
* A2:💟柔和平靜的活動。給你的孩子一個機會,呼吸和放鬆,讀一本書或與他們唱歌或唱一首溫柔的歌。給他們溫水浴也是一個好主意。[4]添加天然薰衣草精油到浴缸,一種平靜安寧的天然香味。(不要化學合成香味劑)

* A3:💟多到大自然環境。大自然對人們可以有平靜的效果,即使只是在院子里或花園裡消閒。在森林裡散步或徒步也可以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孩子會得到新鮮空氣﹑運動和使頭腦清新的機會。[5]

* A4: 💟必要時用另一項活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有一些似乎觸發你孩子的過度活躍症狀的活動,例如嘈雜,沮喪,太混亂等,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另一個活動。這可以幫助重新聚焦他們的注意點。

* A5: 💟使用含有指導的  圖像化想像化法guided visualisation和 含有指導的 冥想guided meditation。冥想對於任何年齡,是平靜的心靈和身體的好方法。當孩子無法處理對緊張情況的思考時,你可以幫助他們看到他們在這些情況下如何反應。這可以幫助鎮定他們。在網上搜索這些的例子,或在圖書館/網上找到兒童的附指導的圖像想像法和冥想。[6]例如,讓孩子坐著閉上眼睛。讓他們想像一個平靜的空間,如海灘/大公園/森林。讓他們注意他們聽到的聲音,他們在他們臉上的感覺,以及他們周圍看到的細節。使用想像的平和鎮定空間是有幫助的。
  
* A6:💟練習呼吸技巧去放鬆。教你的孩子如何深呼吸放鬆。通過鼻子深吸一口氣,通過嘴慢慢吸氣。專注於身體的不同部位,同時深吸一口氣。[7] 例如,讓你的孩子在深呼吸和有節奏的呼吸時思考他們的腿。當他們吸氣時,他們收緊他們的腿部肌肉,並且每次呼氣 放鬆那些肌肉。透過身體的不同部分,直到整個身體放鬆。 - 讓你的孩子想像他們喜歡的顏色或光線,當他們呼吸時。想像這種顏色或光包裹保護他們幫他們平靜下來。
  
* A7: 💟一起練習合孩子的瑜伽或太極。鎮靜的冥想練習,如瑜伽和太極不僅對成年人有益。他們幫助孩子們集中,在他們的生活中找到平衡。搜尋指導孩子瑜伽或太極的資訊/導師。

* A8 : 💟教你的孩子寫日記日誌,如果孩子有足夠的書寫能力,給他們一個筆記本/日記簿,寫下他們的感情感受。他們每天可以寫一兩頁,記下他們的想法﹑問題和關注。他們可以保持頁面完好無損,或將其碾碎並丟棄。 注意:不要閱讀您孩子的日記。他們應該覺得他們的日記可以是完全誠實的,尊重他們的隱私將幫助他們感到安全寫出他們的真正想法感受。

方法3:: ❤ 建立生活作息習慣


* R1: 建立每日生活作息習慣日程表。孩子們日常知道當天會發生什麼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有一種穩定的感覺。這並不意味著你需要安排一天的每一個時刻,但你應該定時用餐進食﹑做家庭作業功課時間﹑ 放學後活動﹑洗澡時間﹑睡覺﹑等等。

* R2: 一起用膳進食。與您的孩子一起同桌坐下來吃。這給孩子機會好好吃好食物,同時得到你的注意。為您的孩子塑造健康飲食習慣榜樣。 注意: 用餐時, 不要看螢光幕媒體。關閉電視﹑電腦和手提電話。

* R3 :  鼓勵健康的睡眠習慣。年幼兒童每天晚上需要10-12小時的睡眠,而青少年需要8-9小時的睡眠。[8] 確保孩子在合理的時間睡覺,並獲得充分而不間斷的睡眠 . 限制使用屏幕媒體(電視﹑電腦﹑視頻遊戲),特別是睡前。因那會擾亂睡眠模式。[9]

方法4 ::💚 改變飲食


* F1: 💚提供健康的早餐💚。給你的孩子一個良好的開始: 有蛋白質 全穀物 水果乾果。 優質麵包 提供健康的雞蛋或花生醬。遠離 含白糖穀物﹑白麵包和其他精製碳水化合物 和 糖,它們可能會導致血糖不平衡。

* F2: 💚查找是否有任何食物過敏💚。食物過敏有可能引起行為問題。不吃某些食物,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對他們過敏或敏感。開始消除一些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如小麥/麥麩﹑乳製品﹑雞蛋﹑粟米玉米﹑貝類﹑花生﹑基因改造物 之類。 監察你的孩子的感覺和行為,消除每個致敏食品可能性後,可重新引入他們的飲食。[10]

* F3:💚提供很多蔬菜和水果💚。綠葉蔬菜富含維生素,為您的孩子提供良好的營養。許多這些也有奧米加 3 酸,這對孩子有幫助。以水果替代含有精製白糖的糖果。[11]

* F4:💚給孩子充足水份💚。確保您的孩子每天喝大量的水。這將有助於你的孩子整體感覺更好,以及幫助沖淡體內的毒素。選純淨水,而不是汽水/蘇打水或加糖加料加果味的所謂果汁。

方法5:💜使用自然療法:


* NR1:💜使用來自植物的天然精油💜,可以添加到溫熱水浴或芳香療法擴散器,以產生平靜的香味。[12]一些對多動性特別好的精油包括薰衣草,薄荷和橙。把幾滴放入手帕,讓你的孩子在氣味中呼吸,幫助他們平靜下來。(不要化學合成香薰。)

* NR2:💜讓孩子喝有助平靜寧神的花草茶💜。有許多天然草藥具有平靜的性質,如春黃菊chamomile tea,貓薄荷 和 薄荷 可以鎮定。  小心不要給他們太熱的茶,特別是如果他們很年幼的。 最好選organic有機版本.

* NR3:💜服用營養補充劑💜。一些患ADHD有多動症/過度活躍症的人可能缺乏鈣或鎂! 這些營養物有助於肌肉放鬆和睡眠。給你的孩子從天然保健食品店補充。一定要閱讀標籤上的說明,以確保你給他們適當的劑量的補充劑。[13] 最好選天然的.

注意:ADHD的藥物通常濫發濫用,不是最好的方法。[14]
那些藥物有 有害副作用,包括睡眠障礙﹑情緒波動﹑食慾不振和其他症狀。[15]
藥物治療應該是平靜 多動症兒童的最後手段。
可向不同的專業富經驗兒科醫生以及腦神經科專家取得更多信息。

出處: http://www.wikihow.com/Calm-Hyperactive-Children

參考 文獻


Guided meditation 方面 我個人找刑比較可靠健康的有:
    
-- The Honest Guys,
-- Jason Stephenson. 他有製大人版, 小朋友版,
    (
小朋友版SLEEP EZY TONIGHT )
利申: 和以上網站網頁人物完全無關係 無收受利益.